阅读历史 |

第九章 殿下有请(4 / 4)

加入书签

在非洲也去不了啊!

&esp;&esp;郁闷。

&esp;&esp;王生闭眼,沉沉睡去。

&esp;&esp;清晨,天蒙蒙亮,王生便自发起身了。

&esp;&esp;招来侍女替他起身洗漱,换上,太子庶子的官袍,王生上了标着洛阳王生的徽章的马车,朝着洛阳皇宫的方向进发了。

&esp;&esp;晋惠帝驾崩至今,也是有三日了。

&esp;&esp;三日一到,那就是哭灵的时间了。

&esp;&esp;居丧,或称丁忧,或称守丧、值丧,是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而产生的一种习俗,涉及饮食、居处、哭泣、容体、言语、衣服、丧期等。

&esp;&esp;中国原始社会以来的守丧习俗经过儒家的这一番加工改造,形成了一套标准化、系统化和等级化的丧葬仪礼制度,即居丧制度。

&esp;&esp;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,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。

&esp;&esp;但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、丧服制度,都具有等级分明、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。

&esp;&esp;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,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,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。

&esp;&esp;平常人家尊长逝去,礼节也很是繁琐,王生给王恒办的丧礼,因为当时的原因,算是办得很简朴了。

&esp;&esp;司马衷作为帝国皇帝,哪怕是一个傻子,他的丧礼,也绝对是天下最顶级的那一种。

&esp;&esp;首先,洛阳全城缟素,寻常百姓家不许婚娶,不许有过多的娱乐活动。

&esp;&esp;官员在特定的月份,还有忌食,顾忌是比一般老百姓多得多的。

&esp;&esp;而宗亲们,要求就更多了。

&esp;&esp;礼节繁琐,要求严苛,气氛首先是有了。

&esp;&esp;王生从洛阳西门一道入了洛阳,便是感到一种沉重的气氛压在洛阳上空。

&esp;&esp;进了皇宫,便更是如此了。

&esp;&esp;好像是每个人的脚步,都是十分轻浮。

&esp;&esp;生怕脚步走重了,发出了声音。

&esp;&esp;太极殿中,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停灵之所。

&esp;&esp;一般皇帝驾崩,会先在正殿停灵几日。

&esp;&esp;这个时间是不固定的。

&esp;&esp;少则日,多则十几日。

&esp;&esp;之后,再是移到城外殡宫,停放的时间,就更久了。

&esp;&esp;以清朝皇帝为例,皇帝死亡之后,首先要在乾清宫停灵。停灵时间长短不一:世祖25天、圣祖20天、世宗18天、高宗20天、仁宗18天、宣宗18天、文宗11天、穆宗17天、德宗11天。

&esp;&esp;停灵之后,把棺材移动到殡宫。各个皇帝选的殡宫也不一样,大部分都是景山的寿皇殿或者观德殿。在殡宫停放时间更长:世祖2年2个月,圣祖近4个月,世宗1个月,高宗6个多月,仁宗6个月,宣宗10个半月,文宗1年,穆宗10个半月,德宗4个半月。

&esp;&esp;在殡宫停放之后,把棺材移动到陵墓。在陵墓还要停放一段时间:多者数年,少者仅几天,如高宗10天,仁宗7天,而穆宗梓宫则多达近5年的时间。

&esp;&esp;清代丧礼制度,其实大多来自礼记,与晋代虽有区别,但大致还是相似的。

&esp;&esp;到了太极殿外,已经是有许多大臣跪拜其中了,其中哽咽声不断,仿佛群臣皆是十分伤心一般。

&esp;&esp;王生刚要跪坐下去表演,不想一个内监却是走到王生身侧。

&esp;&esp;“庶子,殿下有请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